登入  |  English
感謝您對「自由軟體鑄造場」的支持與愛護,十多年來「自由軟體鑄造場」受中央研究院支持,並在資訊科學研究所以及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執行,現已完成階段性的任務。 本網站預計持續維運至 2021年底,網站內容基本上不會再更動。
也紀念我們永遠的朋友 李士傑先生(Shih-Chieh Ilya Li)。
源碼新聞

源碼新聞

OpenBSD 以其在安全性與易用性上的卓越表現,在新作業系統層出不窮的今天,仍是許多技術玩家最愛的平台。然而,OpenBSD 正面臨財務困難的窘境,直接衝擊到 OpenBSD 未來的發展。

迎接協同合作新網路時代
● 活動時間:4月7日(週五)19:00-21:30(入場時間18:30-19:00)
● 活動地點:台大第二學生活動中心國際會議廳 (台北市羅斯福路4段85號B1 )
● 參考網址:https://www.bnext.com.tw/paper/20060323/
活動照片
近期將提供 Podcasting, 敬請期待


創始於2001年的Wikipedia(維基百科),以簡易的使用介面,吸納全球線上萬餘名網友組成自發性的超級編輯群,短短5年線上累積的資料數超過百萬,目前更以每天1700篇文章的成長速度發展。5歲的它,大大地衝擊過去詮釋資訊的主導權,在這個平台上,人人都可「發表、註解、分享、檢驗」資訊,內容使用者亦同是內容提供者,網路上的傳輸不再偏重download,upload即將成為新主流!

面對一個溝通行為朝「開放分享」發展的新網路時代,我們該如何利用自由軟體與開放檔案格式來打造「協同合作」與「知識共享」的網路環境?「開放內容」的成果又將如何回饋資訊社會?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自由軟體鑄造場特別邀請Wikipedia創辦人Jimmy Wales於4月7日與我們一同探索虛擬的知識網景,體驗下一波巨大的開放力量! 立刻報名

● 指導單位: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
● 主辦單位:自由軟體鑄造場計畫、創用CC計畫、數位時代雙週、 國立台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 協辦單位:蕃薯藤數位科技

 

Red Hat 贊助的開放源碼 Fedora 專案,釋出最新 Linux 作業系統 Fedora Core 5,新版本的 Fedora Core 增添許多桌面應用軟體,在安全性方面有所補強,此外更多了 Xen 虛擬環境以及 OpenGL 與開放源碼的 Java 解決方案。

編按:本文作者 jserv 為若干自由軟體專案的開發者與維護者,希望透過一系列人物專訪,讓更多讀者對台灣的自由軟體社群發展有所認識,進一步肯定台灣自由軟體社群開發者的貢獻。全文分三期刊登。

jserv:剛剛提到 DFB (Debian For Beginners),就我們所知,那是今年夢幻軟體計畫[28] 的一個項目。正如計畫名稱所示,DFB 為初學者打造一個預先調校好、桌面導向的 Debian variant,而專案目標簡單來說,就是同時兼顧中文調校、易用性、功能、以及「外觀質感」,妥善應用既有偉大的 Debian 基礎建設,打造親和力不輸 Mandriva 或 Fedora 的使用環境,一掃過去 Debian 在中文環境繁複的調校過程,而整個系統也將會是與 Debian 相容,更重要的是,能夠在兼具彈性與便利性的前提,使用中文輸入法、輕量級的桌面系統,以及檔案管理程式等。Debian For Beginners 的提案獲得很高的評價,那就你的觀點,DFB 目前開發面臨哪些挫折呢?

PCMan: 最大的困難,列了一堆構想,結果我一樣都不會做。截至目前為止,初步實驗結果不少淪為失敗品,但目前逐漸嘗試在和其他理念接近的朋友洽談合作的可能性,希 望能整合社群資源。這個計畫的真諦就是,避免大家閉門造車,浪費資源又成效不彰,就現階段而言,還在規劃,沒有成功的實做。

jserv:我終於深深體會,一個又一個軟體專案的光鮮外表後面,有多少開發者辛酸的歷程,但這些挫折又是如此奇妙的激勵開發者,特別是在這個腦力激盪、知識分享的網路環境中。這讓我想到最近閱讀的書籍-Thomas L. Friedman 的大作《世界是平的》,前面所提到透過網路、匯集各種力量,而造就新的機會,相當符合書中的觀點。

jserv:Friedman 從 十大堆土機的觀察看出這個世界的改變,讓這個世界「抹平」,並非任何個人、團體,乃至國家可完成的,但這些改變往往則由細節出發,而網際網路給予了很大的 契機。更明確來說,世界是平的,廣闊無涯、四面八方皆可行走,這也意味著,沒有一定的規則、沒有死板的指標,唯有高度的動力、知識交流,才找得到那可貴的 道路,回首瞻仰自由軟體界的發展,更有此等感受。再如何優秀的套裝軟體,一旦沒有自由流通的 source code,就很難把箇中設計的精妙處傳遞到世界各個角落,而能夠讓 source code 賦予新的生命者,是川流不息的開發者,以及這所締造出的社群。

jserv:在去年年底,你在台大迴廊咖啡廳分享了 Gtk+ Programming 的技巧,鼓舞許多參與的朋友,像是作大學專題的學生等等,你認為在 Free / Open source software 的世界中,原本死板的 source code,是不是賦予了新的生命?同時,如果有機會跟台灣在學的學生(與你年紀相仿的大學生) 說些話,你會認為在 Linux 使用自由軟體,進而改進並投入社群的活動,會有哪些助益?

PCMan:最想說的話:「我們不是在寫軟體,我們在寫歷史」。

(jserv 點頭)。

PCMan:你參與了軟體發展的進化過程,不必等待商業公司漫長又不符合自己期待的改版,打開你的電腦,連上網路,呼朋引伴,Let's hack! 用所學實現想法,每個人都有長處,而且很多是在不同的領域,夠過這樣的合作共享、交流、組合,我們可以創造出全新的價值,我們把死的 source code,賦予生命,在社群當中生生不息。

PCMan:最好的例子是新酷音輸入法,原創者龔律全與陳康本(酷音計畫是他們的大學專題)早已經在國外深造,只因為 release under GPL,今日跨越了所有平台。只要不斷有新血加入,這些價值就得以延續,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而在這個開放的平台上,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不會程式可以寫文件,做美工。不懂核心演算法可以做介面,就算這些都不會還是可以協助測試和推廣。玩 free software 可以和世界接軌,可以有機會和來自地球另一端的朋友合作,可以容易結交同好。

jserv:嗯,不禁就沾染了那股熱情,所以本次訪談的標題「自由軟體熱血開發者 PCMan 專訪」一點也不為過 (*笑*)。

PCMan:而這種互助分享的精神,也是今天的社會所欠缺的,所以... Join us!

jserv:很棒的募兵廣告 :-)

jserv:開起網際網路蓬勃發展濫觴的網景 (Netscape),其共同創辦人 Marc Andreessen曾說過:

假 如你相信人類的渴望與需求都是無限的,就有無限多的產業等著被創造,無限多的公司等著被成立,等著被完成的工作也無限多,只有人類的想像力會造成侷限。世 界是同時在抹平與崛起。我認為跡象再清晰不過了:歷史上,每一次人類增加貿易與溝通,經濟活動與生活水準都會大幅提昇。

jserv:所以在 Linux 上使用自由軟體、在行有餘力推廣、修改,與開發自由軟體,不僅是讓軟體有了新的生命,更是開廣了我們的視野。我發現在 2004 年以後,你所開發一系列的軟體,都以 GPL 或其他自由軟體授權釋出,並且也有了 codeveloper,能否談談為何儘管在開發、測試,以及維護軟體,所面臨的難度遠高於過去開發 PCMan Windows 版的經驗(像是跟複雜的 Gtk+ 搏鬥、用相當大的精力找出 Microsoft IME [Input Method Editor] 運作的機制等等),但你仍願意用醫學院學生少數的空檔,投入在這些項目中呢?你的願景又是什麼?

PCMan:因為在自由軟體上投入心力,得到的比付出的多 :)

PCMan:2004 到 2005 年 間應該是我個人對於資訊技術的學習最快速的一年,透過開放、互助、共享,資訊的流通超乎想像的快速,願意和別人分享,別人自然也願意和你分享,大家都在分 享,這當然比大家都各自藏私要有效率的多。開發這些東西,有時候是因為我自己要用,但很多時候仍然會開發自己不用的東西。

jserv:過去 pcman 的 BBS 討論區有很多交流,但是為何自由軟體給你的衝擊大許多呢?

PCMan:封閉式的開發,是 one-man team,開放式的開發,全世界都是你的 team。

PCMan:一個沒有工作經驗的學生,去哪裡找跟人合作開發的機會呢?又不是相關產業,又不是資深人員,即便是資訊科系,做專題時的合作經驗也未必愉快。

jserv:(點頭) 所以,在自由軟體的世界中,你可以是個測試者、contributor、開發者,甚至主導一個知名專案?

PCMan:沒錯。

PCMan:即便什麼都不會,只要有創意,還是能夠參與軟體的開發,你有機會決定,下一版應該長什麼樣子。

jserv:這是過去 one-man team 難以想像的 :-)

PCMan:過去有問題只能自己想辦法,現在是可以和大家共享資源,而封閉的平台上,資訊也都很封閉,太多的黑箱作業。

jserv:即便許多軟體不甚完備,Gtk+ 發展這麼久,文件還是沒有 MSDN 詳細,有時候還有 bug,但是我們有能力修正。

PCMan:現在,有任何問題,如果文件沒寫... Use the source(jserv 回憶起《星際大戰》片中標語 "Use the Source, Luke")

jserv:剛剛提到 Microsoft IME,你在新酷音團隊貢獻了很卓越的發展,同時也協助了 OpenVanilla[29] 發展,那麼請比較一下輸入法,順便談談 OpenVanilla 團隊給你的震撼。

PCMan:OV (OpenVanilla) 真是了不起的架構!第一個感想,開始寫 Win32 酷音的時候(與 Kanru Chen 合作,訪談請參考第 43 期 OpenFoundry 電子報),本來是希望可以盡量讓介面比較通用,以便於日後可以改寫成其他輸入法。直到真的動手我才知道這有多困難,想了半天,結果一行都寫不出來,最後還是寫了跟酷音綁死在一起的 code,雖然動起來很漂亮,架構真的醜太多了,能夠規劃出一個和平台無關,和輸入法無關,到處都通用,還可以各種模組任意組合的輸入法平台,這真是了不起的成就,沒有動手做過的人不會了解輸入法框架的難度。

jserv:軟體工程大師 Martin Fowler 在他的經典著作《Refactoring: Improving the Design of Existing Code》,再三強調一個循序漸進的開發流程,在我們熟知的軟體,像是 Microsoft Windows 或 Microsoft Office,我們充其量只知道使用方式,或是基本的原理,很少有機會見到這些軟體是如何改進的、開發經驗是如何累積的,但是反過來看 Linux kernel 或 OpenOffice 一類相近規模的軟體計畫,我們看到的,不只是 binary code,也不只是 open source,還有許多社群的力量,一點一滴的匯集...。

jserv:感謝您抽空參與本次訪談。

PCMan:我的榮幸。

相關網址:
[28] 2006 年度夢幻軟體計畫延續去年的計畫,希望能匯集使用者的期許,透過提案的方式,尋求有志一同的朋友,將這些夢想付諸實現,詳情可參考 Debian@Taiwan 的 wiki。 [29]OpenVanilla 跨平台輸入法框架

編按:本文作者 jserv[1] 為若干自由軟體專案的開發者與維護者,希望透過一系列人物專訪,讓更多讀者對台灣的自由軟體社群發展有所認識,進一步肯定台灣自由軟體社群開發者的貢獻。

 

 

編按:本文作者 jserv 為若干自由軟體專案的開發者與維護者,希望透過一系列人物專訪,讓更多讀者對台灣的自由軟體社群發展有所認識,進一步肯定台灣自由軟體社群開發者的貢獻。全文分三期刊登。

 

 

Debian Linux 散佈套件商 MEPIS LLC 以 Ubuntu 取代 Debian 做為其 SimplyMEPIS Linux 散佈套件的基本核心,整合 Ubuntu Dapper套件庫的 SimplyMEPIS 6.0 測試版本也隨之釋出,成為第一套基於 Ubuntu 的 SimplyMEPIS。

Mark Shuttleworth表達與台灣硬體廠商合作的高度興趣使用過Ubuntu Linux早期版本的人,一定對三個面帶微笑、半身裸露男女的開機畫面印象深刻。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自由軟體鑄造場特別邀請Ubuntu所屬公司Canonical的創辦人Mark Shuttleworth於二月十六日假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系 跟台灣的朋友分享Ubuntu Linux的成功開發經驗。

演講一開始由台大資訊所助理教授施吉昇老師當引言人,簡單介紹Mark Shuttleworth的經歷:Mark Shuttleworth是南非人,在開普敦大學(University of Cape Town)畢業後創立薩瓦特(Thawte)公司,主要從事數據認證與網路安全相關的技術;2002年時他以5.75億美元的天價將薩瓦特公司賣給維爾賽恩(VeriSign)公司,瞬間成為億萬富翁;後來搬到倫敦,成為全球第二個到宇宙的太空旅客,也是第一個上太空的南非人;民國93年他重返GNU/Linux世界,通過他的Canonical公司,資助Ubuntu Linux的開發。

Mark Shuttleworth首先與聽眾分享他在浩瀚宇宙的獨特經驗,間接也讓自己學習從宏觀的角度去從事Ubuntu Linux的開發。在一個半小時的演講中,他一一闡釋Ubuntu的主張;與使用者、企業、自由軟體間的關係;如何透過Launch Pad解決各自由軟體間合作上的障礙,以及報告最近釋出的版本和支援方案。他認為Ubuntu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受到大家歡迎的原因,主要是時機成熟的緣故。因為Linux在以前2.4核心的時候,比較不適合桌上型電腦,開發需要複雜的編程工作,但若使用現在的2.6核心做同件事,就變得簡單很多。技術和時機的成熟,使他們在做Ubuntu的時候得以成功。「很多自由軟體實際上並非完全免費,而Ubuntu則是真正地完全免費,所以我們也發現社群裡許多人非常支持我們,願意和我們一起合作。我們很幸運能得到如此多的支援,因為要維護它,讓它成長,代價就如同我上太空一樣,並不便宜。」Mark Shuttleworth認為,他將來對Ubuntu的投資,應該會比上太空更昂貴。「我希望能跟更好的人才合作,但前提是這公司必須能繼續運作下去,獲利之外,還要能維持大家目前的愛戴程度。我們做的是長期對軟體的支援,所以要把現有的基礎先做好,將來才可能去開發一些屬於領導科技的東西。」Mark Shuttleworth此行也特別表達與台灣硬體廠商合作的高度興趣,表示Ubuntu若能與硬體產商結合,將會產生加乘的推廣效果。

Mark Shuttleworth提到,他們在技術資源與顧問諮詢的統一整合服務、還有一些專案的開發上是付費的服務,這是公司主要營收來源。「比方說如果你的公司發現系統上有一個 bug,bug的修復對公司來說很重要,但你沒辦法修,需要立即修復的話,可以來找我們,這便是我們其中之一的付費項目。」但他表示他們與Red hat不同,沒有提供pay subscription的服務,未來也不會這樣做。「如果有人希望這樣做,那他可能會去用Red hat而不是我們。雖然這是Red hat的營收來源,但我們畢竟是不同的公司,如果我們要學他們的方式去做,我們再怎麼做也只是二流的公司,不可能跟他們一樣好。我不想投資一個二流的公司,所以我不會走同樣的路。」

開放討論時間裡,與會者提問Mark Shuttleworth在簡報中所提及的「Launch Pad」,他解釋Launch pad是一個工具,能夠讓使用者在一個清單上,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所安裝在Ubuntu上的自由軟體有哪些bug需要修正。Launch pad的開發,是他們發現合作的工具已達到一個極限,需要有更好的工具,可以突破這些障礙;且在整個自由軟體部分,很多人希望可以彼此有更好的合作,他們也希望能透Launch pad,在不同軟體及方案間能做更好的整合。

另外也有人對Ubuntu基金會的角色和Ubuntu如何營運很感興趣。Mark Shuttleworth表示,Ubuntu基金會基本上是一個備援計畫,它代表著Ubuntu對使用者的保證:將來五年之內皆能得到定期的更新和新開發的功能。萬一將來公司缺錢不能繼續投資,放在這個基金會的一千五百萬美金,便會開始作為持續更新之用。Mark Shuttleworth說:「這是我們給用戶的一個承諾,讓大家對我們的產品有信心。如果現在安裝這個產品,就保證未來五年內都可以得到這樣的服務。所以我說這個基金會是一個備援計畫,目前我們並沒有動用到裡面的資金。」他表示,現在Ubuntu是使用所屬公司Canonical的資源,此公司除了雇用Ubuntu的開發人員,也提供服務資源和客製化服務。「所以我們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讓Canonical公司可以營運下去,自付盈虧,這樣的話就可以確保Ubuntu持續成長,如此一來,我去做別的事情也沒有關係。」

什麼是自己在Ubuntu最大的投資?Mark Shuttleworth回答說,是個人的時間。「我的時間大概百分之九十五到九十七,是花在Ubuntu上面,同時也投注百分之一百二十的精力。這些是屬於我個人對Ubuntu的承諾。」但就資產而言,Ubuntu僅佔Mark Shuttleworth所能投資資產的百分之二,他也坦然表示自己其他百分之九十幾的資金,皆有專人去做股票、債券等投資。「可是我在做Ubuntu的時候,是做讓自己覺得很有收穫、很有意義的工作,是我個人覺得能對社會提出貢獻的一股力量。」

演講結束後,晚上並針對Ubuntu使用社群舉辦一個晚餐派對
,現場針對有興趣使用Ubuntu的朋友講解安裝方法,台灣Ubuntu使用社群也藉此與Mark Shuttleworth討論中文版使用上的問題。

OSDC(Open Source Developers' Conference in Taiwan)是臺灣第一次針對各種不同開放源碼程式開發舉辦的研討會,為期兩天(4/8、4/9)的會議將介紹包括 Perl、Python、PHP、Ruby 等當紅的開放源碼程式語言與程式開發環境。風靡全球的 Wikipdeia(維基百科)創辦人 Jimmy Wales 同時將赴大會做主題演講,宣揚 Wikipdeia 的理念。

選出最佳 Firefox 瀏覽器延伸套件(extension)的比賽已經落幕, Mozilla 基金會宣佈 Reveal、Web Developer 與 Firefox Showcase 奪下前三大獎。在這個參賽者總計超過 200 位的比賽中,共有 10 位優勝者得獎。此外,日前傳出 Firefox 幫 Mozilla 賺進數百萬美 元的消息。
微軟 Office 在辦公室生產套件軟體中一向具有獨佔地位,近來開放文件格式聯盟(OpenDocument Format Alliance)的成立,象徵更豐富多元的軟體選擇,以及歐洲法庭未來可能對於微軟的施壓,使得微軟 Office 面臨市場洗牌的可能挑戰。在此同時,微軟也展開擅長的宣傳策略 FUD,宣稱 OpenOffice.org 仍落後微軟 Office 10 年。
多家廠商與產業協會以共同推廣開放文件(OpenDocument Format, ODF)在政府單位的應用,成立 ODF 聯盟(The OpenDocument Format Alliance)。隨後 OASIS 組織也宣佈成立 OASIS ODF 應用委員會(OASIS ODF Adoption Committee),希望針對產業與一般用戶,推展開放文件應用。
線上百科全書維基百科(Wikipedia) 團隊日前歡慶英文版 Wikipedia 文章到達百萬篇。Wikimedia 基金會宣佈了這個好消息,拔得第一百萬篇頭籌的是有關蘇格蘭 Jordanhill 火車站的文章,作者是用戶名稱為 Nach0king 的 Ewan MacDonald。Wikipedia 已是擁有超過 125 種語言版本,共多達 330 萬篇文章的免費線上百科全書。

使用過 Ubuntu Linux 早期版本的人,一定對三個面帶微笑、半身裸露男女的開機畫面印象深刻。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自由軟體鑄造場特別邀請 Ubuntu 所屬公司 Canonical 的創辦人 Mark Shuttleworth 於 2 月 16 日假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系(註一)跟台灣的朋友分享 Ubuntu Linux 的成功開發經驗。

OSDC (Open Source Developers' Conference in Taiwan) 是臺灣第一次針對各種不同開放源碼程式開發舉辦的研討會,為期兩天(4/8、4/9)的會議將介紹包括 Perl、Python、PHP、Ruby 等當紅的開放源碼程式語言與程式開發環境。風靡全球的 Wikipdeia(維基百科)創辦人 Jimmy Wales 同時將赴大會做主題演講,宣揚 Wikipdeia 的理念。


 

在國外廣受好評的新興 Linux 套件 Ubuntu,其創始人 Mark Shuttleworth 於 2 月 16、17 日來台宣傳 Ubuntu,拜會政府單位與台灣硬體大廠,並與本地開放源碼及Ubuntu使用者社群交流互動。

初選優勝名單出爐了
為鼓勵開放原始碼在嵌入式的廣泛應用,中央研究院自由軟體鑄造場於去年(2005)年底會同國科會及美商蒙特維士達(Monta Vista)的贊助,首度舉辦『2006國際開放原始碼嵌入式軟體競賽 (IOSESC)』。本次競賽的應用面向,是使用在腳踏車、機車、公車及汽車等,第一名可獲得高達新台幣六十萬元的獎金,競賽優勝者也可將其作品發表於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特刊,提昇個人知名度。其餘細節請詳見: https://iosesc.openfoundry.org/

本屆活動在報名截止日(2006/1/20) 前共收到來自全球二十五組的隊伍熱烈參加。所有的計畫書皆透過完善的線上管理系統,讓國內外各地知名的評審委員進行嚴謹的審查及評分。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自由軟體鑄造場表示,這次很高興能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好手在很短的時間內提出縝密的計畫書及品管計畫,主辦單位及所有評審依據本階段的評估標準,包括功能實用度,重要性,技術創新,運作效能,系統架構設計,實作規劃等來評分。

初選優勝者名單已經於2006/2/15出爐了,共選出 十三組優勝隊伍 進入下一階段的評選。初賽優勝者接下來將有四個月的時間開發產品,並在2006/6/10前提交完成的軟體及相關規定文件。最後決賽優勝者名單將在2006/7/10公佈於競賽網站。

隨著 KDE、GNOME 共同發起的新郵件論壇成立,象徵這兩套最為人所知的自由桌面系統,從 1997 年開始競爭以來,首次從程式碼上的合作,進一步擴充到行銷與推展活動。
感受到 Oracle 步步進逼的威脅,MySQL 日前收購了 Netfrastructure,更重要的是藉此延攬到資料庫大師 Jim Starkey。
南韓政府計畫挑選一個城市及大學為開放源碼軟體的測試平台,提供經費與技術支援,期望推動南韓開放源碼發展,協助安裝 Linux 等開放源碼軟體作為主流作業系統。
Oracle 不久前收購了開放源碼資料庫廠商 Sleepycat Software,驗證了日前該公司將收購多家開放源碼公司的傳聞,除了增強 Oracle 在嵌入式資料庫市場的實力,也有更進一步挖競爭對手 MySQL 牆角的意味。

更多文章...

第 66 頁, 共 81 頁

66